清华大学法学院杨国华教授新作《丛林再现?——WTO上诉机制的兴衰》已经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是作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对上诉机构由盛到衰全过程的描写,揭示了一段国际法真相。本公众号曾就此介绍(参见“师生对话一本书”)。现在刊登南京大学法学院彭岳教授的书评,以飨读者。
在当前近四分之一世纪的全球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人不可避免地要与WTO争端解决机制纠缠在一起。它集强制管辖、独立裁决和上诉复审于一体,被誉为WTO王冠上的明珠,是国际法学人所能想象的完美的超国家司法机构的典范。正是通过研读一个又一个的上诉机构经典裁决,初入国际经济法殿堂的莘莘学子才得其门而入,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正是通过持续不断地分析、梳理和批判上诉机构报告,国际经济法学者才操戈入室,逐渐形成一个无法条、无案例不足以谈论WTO法的认识共同体。
然而,就在人类社会步入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之际,高速行进的WTO争端解决机制忽然来了个“急刹车”,WTO这一承载全球贸易有序发展的“战车”不仅踟蹰不前,还呈现出分崩离析之势。2019年5月28日,即将离任的WTO上诉机构成员Peter Van den Bossche发表告别演说,撂下一句颇为悲壮且无奈的“狠话”,“历史不会原谅那些让WTO争端解决机制崩溃的人!”对比2003年上诉机构首任成员Claus-Dieter Ehlermann相关评价——“DSU的达成是一项非凡的成就,近乎奇迹。”让人不免有“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隔世之感。
曾几何日,WTO法及其研究如日中天:它与国内法体系叫板,同国内宪法一道,构成限制政府滥用经济规制权的内外保障;它不满足于新兴、边缘和独立的学科定位,在整个国际法研究中独占鳌头。究其雄霸一时之底气,很大程度上来源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顺利运行。逻辑缜密、分析深邃的上诉机构报告自带正当性光环,为WTO体制的发展和扩张立下过汗马功劳。长期以来,借助实证主义、政策导向、跨境法律过程、经济分析法学、批判法学、国际关系与国际法以及社会法学等研究方法,国际经济法学者关注WTO的制度研究,浸淫于条款解释、价值-目标-手段选择、机构能力比较、社会福利最大化、权力结构揭示乃至制度重构等,而有意无意忽视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人与制度的互动。
作为研究WTO法的高手,国华老师独辟蹊径, 在《丛林再现?》一书中聚焦人的分析,并得出一个骇人听闻的结论:WTO争端解决机制之所以遭受重创,是因为其太过于成功,而重要国家之重要人物(如美国贸易代表)基于“个人恩怨”,以一己之力,硬生生地逼停WTO“战车”,是造成此次制度危机的关键因素。坦白而言,对于借助国际体制理论理解WTO正当性,极为重视制度研究的本人而言,乍见此结论,除了将信将疑,还有些忍俊不禁。国华老师为人洒脱,思路开阔,常有惊人之语,但不至于受“似真民间理论”?所惑,加入当前流行的“阴谋论”和“甩锅大赛”吧!
当静下心来,认真阅读,细心体味,惊喜接踵而来。诚如作者所言,本书“讲的是专业事情,用的是说书笔法”。以人说事,以事说制度的“学术散文体”不仅使枯燥的法律制度有了烟火气,还使得正襟危坐的学术研究变得有趣起来。本书并非不重视制度研究,而是通过描述和分析制度间隙中人的行为,揭示出事在人为这一朴素常识。基于对成员主权的尊重,为防止制度僵化,WTO争端解决机制在设计时刻意“留白”。由此,它既可因以“七贤人”为代表的上诉机构成员的积极参与而兴盛,也可因美国贸易代表不遗余力的破坏而式微。
掩卷而思,感叹故事跌宕起伏,情节百转千回之余,自觉窥得本书“制度+人为”的研究脉理。《丛林再现?》一书虽小,其理却大。以人与事穿插于制度间隙之间,不仅写活了WTO制度,也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本书理论与实务深度融合,学养与才气相得益彰。立意高屋建瓴,论述细致精微。内容深入浅出,语言犀利幽默。无论上诉机构命运如何,有此密辛传记,WTO争端解决机制足以傲世而立,“天下负我,非我负天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