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中国国际法理论的国际传播”学术会议在武汉大学法学院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以下简称“国际法所”)与荷兰博睿(Brill)出版社合作举办,旨在激发学术热情,拓展国际视野,着重介绍博睿出版社及其旗下杂志,进一步推动我国国际法学术思想以书籍和杂志的形式在国际上的传播。
29日上午9时,由国际法所副所长聂建强教授主持开幕式,他首先对国际法所、博睿出版社以及此次参加会议的外国专家进行了简要介绍。国际法所所长肖永平教授致开幕词,他对本次参会的海内外学者表示了热烈欢迎,并希望这次会议可以使中国学者增进对国外出版社的了解,通过加强与博睿出版社的交流进一步促进我国国际法思想走向世界。
接下来,博睿出版社资深主编Hans van der Meij先生对该社做了介绍。1683年在荷兰莱顿成立,博睿出版社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目前通过纸本和在线资源向全球传播学术成果,Brill Nijhoff是旗下知名的法学出版物品牌。博睿出版社与中国也有紧密的合作,已经与我国各高校和出版社合作出版了100多本书和15种期刊;也希望将中国学者的学术成果高质高效转换成英语语言向全球市场推广。之后其亚洲业务总监Liesbeth Kanis女士继续介绍了与博睿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流程。
29日下午共进行了三场讲座。首先,David Freestone教授作为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ine and Coastal Law期刊的主编,对其刊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展示了近年来相关领域的学术新发展,如在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框架下磋商具有国际法约束力的、在保护国家管辖范围外区域多样性的措施等。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Law Review的主编Ramses Wessel教授在接下来的讲座里以“国际组织法”为主题,讨论了当今国际诸多社会热点问题,主要包括:英国脱欧后,欧盟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在欧洲和国际上的商贸市场地位;WTO争端解决(撤回、报复)的机制如何切实保障原告成员国利益等,也谈及Brill出版社关于书籍出版的一系列流程和要求,十分契合参会人员的信息需求。
最后一场,Legal History Review的主编Remco van Rhee教授对该期刊进行了介绍,其刊以西方法律传统为主,包括了罗马法、教会法以及普通法的内容,之后他提到了英文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很多实用技巧,并且以中国民事诉讼法为例提醒大家需注重不同的法律背景所带来的对法律理解的差异。
10月30日,“中国国际法理论的国际传播”学术会议在武汉大学法学院继续进行。紧接着29日的安排,30日也有三位主编分别向大家介绍负责期刊中关于国际人权法、国际贸易与投资法方面的热点问题。讲座结束之后,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以下简称“国际法所”)派出教师代表介绍了国际法领域内中国学者关注的热点及现状,并提出了面临的问题,疏通了长期交流合作的渠道。
30日上午的讲座围绕国际人权法的问题展开。首先由来自香港大学的知名教授Simon Young就亚太地区人权保护研究状况做了简要阐述,分析了学者在此领域进行研究所面临的困难,包括当前各人权条约的批准率较低、学术研究浮于文字表明居多等问题;并指出了研究的未来方向及潜在发展。其中提到的许多热点话题为与会学者的未来研究方向提供了重要参考。
接下来,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Minority and Group Rights的主编,国际人权法专家Gudmundur Alfredsson介绍了全世界范围内少数民族的概况,并就少数族群和土著居民的人权保护现状及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同时以生动的实例向大家阐明了如何在人权法的框架下对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进行切实有效的保护。与会学者积极提问参与互动,反响热烈。
30日下午的讲座内容集中在国际贸易与投资领域。主讲人是The Journal of World Investment and Trade的主编Stephen Schill教授。他的讲述围绕当前全球环境下国际贸易和投资领域的热点问题,并对这一领域的发展趋势做了点评:TTP、TTIP、SICA等区域性组织的发展;投资和贸易的相关性;与国际法其他领域的互动;与国内法的互动等。现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会学者纷纷提出问题、发表看法,将整场讲座气氛推向高潮。
为促进Brill出版社与国际法所之间的双向交流,讲座之后进入了Expert Roundtable环节。分别由来自国际公法教研组的李雪平教授、来自国际私法教研组的梁雯雯副教授,以及来自国际经济法教研组的崔晓静教授和肖军副教授向外国学者们分别介绍了中国学者日前研究的主要国际法热点问题和现状,并提出了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困惑。他们表示希望与Brill出版社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共同推进中国国际法学理论的传播与发展。
本次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这次会议不仅仅是国家高端智库与国际著名出版社之间的一次有效沟通,对促进中国国际法研究在世界上的传播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中国国际法理论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