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对外交流  >  学术会议  >  正文
对外交流
学术交流
“学问人生”——2008全国博士生论坛系列活动简报
发布者:发布时间:2008-11-08 05:30阅读:

学问人生——名师面对面

 

       主持人:何其生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

       嘉 宾: 

       黄 进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副校长,国际法研究所所长,新中国首位国际私法博士

       朱文奇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肖永平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国际法研究所副所长

       张湘兰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法研究所副所长

       刘晓红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首先,主持人何其生教授介绍了各位出席论坛对话的各位嘉宾,在场的博士生和硕士生都对各位嘉宾的到来抱以热烈的掌声。何其生教授将论坛期间大家都比较集中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汇总,第一个问题提给黄进老师,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位国私博士,研究生阶段如何度过?黄进教授则回忆了过去在研究生学习阶段的经历,提到自己阴差阳错由第一志愿中文进入了法律专业的学习,接着指出那个时代的学生都有三个特点,一是学生都非常珍惜学习的机会,无论来自城市或农村,二是老师都非常敬业,因为十年没有从事教学和科研,三是因为学生数量很少,所以教师学生交流的机会也就很多,老师和学生关系也非常好,经常会有教师去学生寝室聊天,在这样一种学生教师都珍惜环境下,学习是非常有成效的;黄进教授说,当时也没有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的划分,导师也没有明确划分,“在博士期间曾到瑞士国际法研究所访学一年,本来可以留在国外,但是为了一个梦想,那就是我是中国第一个国际私法硕士研究生,我认为自己也应当成为中国国际私法的第一个博士生,为了这个梦想,一年访学结束后我便回来了,当然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接着中国人民大学的朱文奇教授也讲到自己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学习都是在国外完成,然后去外交部工作,之后去国际刑事法庭,最后回国。对比国内外教育方式的差异,朱教授指出,国外与国内差异明显,我们的教育方式要变。朱教授说,国外的教育方式主要以学生的讨论为主,特别是关注于时事和重大国际法事件,这种讨论对学生学习国际法理论以及实践等各方面的知识都是很好的锻炼,也非常有成效。朱教授最后指出,国际法的学习和研究要有精通的人,但我们国家这方面的人才仍然太少。

 

       关于法律学习和研究的性别差异问题,来自华东政法大学的刘晓红教授则结合自身的经历讲到,女性在考虑继续进行学术深造的时候在我国确实会存在比较多来自各方面的阻力,所以女博士们要靠自己克服,以得到社会的宽容。

 

       武汉大学张湘兰教授则讲了着装和个人形象的问题,指出一个人的形象和着装与他的社会交际关系有很密切的关系,并告诉大家在不同的场合应有不同的着装和形象标准,并提出着装五忌:露、透、紧、奇、怪,应当注意搭配。

 

   接下来,武汉大学法学院肖永平院长讲到了关于研究生学习和现在硕博连读制度的关系,指出过去本科和硕士阶段无意识读书,不用担心工作,现在不一样,目的比较功利,现在的学生对各专业的知识掌握程度远远不够,对学习目的其实并不明确,因此肖永平院长并不赞成硕博连读。

 

       在接下来的自由提问阶段,参加本次论坛的各位博士生代表以及硕士研究生都非常积极踊跃地参与互动、提出问题。有学生问到怎么来处理好各学科关系,包括专业学习与通识学习之间的关系,武汉大学肖永平院长指出,要根据自己今后的目的是什么去做,如果是从事教学,则较多的时间要用在专业学习上;而对于硕士来说,还是建议知识面要广一些,多数情况下要忘掉自己的专业。也有学生问到关于如何准备才是优秀的博士论文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朱文奇教授则结合自身经历,说到在法国,读博士之前还有一个阶段叫DEA(diplome d'etude approfondie),即博士前学习必须得到的资格。既包括国际公法,也包括国际私法,考试既有书面又有口头,只要一关不过,就不能进入下一阶段。在此阶段亦有论文。朱教授指出,我们需要有思维的转换,例如我们常想老师对我怎么样,但是更应该思考的是:我对老师怎么样。朱教授认为学习和研究,主动与被动,效果是很不同的。总之,需要的是激情与亢奋,最怕无所谓的态度。关于有同学问到的男女在法学学术研究思维方面的差异,刘晓红教授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男女之间确实存在差异:

 

       (1)在学习语言的能力上,女生确实有很大的优势。

 

       (2)在逻辑思考方面,男性比较而言更缜密和周全,女性在思考问题特别是法律问题时,认识比较感性化。

 

       (3)在研究过程中,女性的专注度较男性要低,由于社会的分工不同,性别本身赋予的功能,女性在家庭中付出要多些。所以要学会处理家庭和做学问之间的关系。

 

       有同学提出,中国法学硕士数量世界第一,但是中国的法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武汉大学黄进副校长指出,法学院毕业的并不一定必须从事法学专业的工作,社会各方面都可以有法学院毕业的人,但扩招后出现的问题当然也需要思考,但问题会被克服,尽管我国大学生的入学比例有所提高,但现在法学专业的问题是什么学校都能办法学,因此带来了许多问题。

 

       而关于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问题,朱文奇教授提出,中国是一个大国,但在国际法律建设方面其实仍然和国外有很大差距,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声音和力量仍然比较薄弱,因此,朱教授提出,我们更应该要有国际视野。另外,朱教授提到人生的路并非自己设计,而是有很多相关因素。我们学习法律并非为了某一职业,而要养成一种素养,更多的是要培养一种法律思维。讲到在前南国际刑事法庭的经历时,朱教授说,最幸运的是在前南工作的这段经历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而印象最深刻的是对于同一个法律问题,不同文化之间的激烈冲击。

 

       另外关于在国际组织工作的问题,朱教授也说,国际组织的工作很具体,比如有会计、采购等等,岗位很细。朱教授的建议是先不要着急,尽量多关注相关的信息,而在面试前一定尽可能全面地收集资料:包括国际组织之概况、个人的能力、个人能做的贡献等等。朱教授补充说,我们不仅要想到去国际组织,还要思考自己能做什么贡献的问题。在本次精彩的学术活动的最后,主持人何其生教授提议请各位老师用一句给学生提一些希望和建议,张湘兰教授说,“恃才不能傲物,生活要安排好,希望大家都开心快乐、学业有成、家庭幸福、生活愉快”;刘晓红教授则以“对话结束,但老师和学生的人生的对话没有结束”作结;朱文奇教授则希望大家“自信,自强,最后能自立”;黄进教授用一副对联“读书,教书,写书,书伴人生;学法,护法,用法,法治天下”作结;肖永平教授则希望大家学会感恩,并提出要认真培养国际法方面的人才,使国际法在中国生根发芽,使国际法真正成为国家的软实力。最后,本次对话在全场观众山呼海啸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