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9日晚,由武汉大学法学院、国家高端智库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主办、武汉大学法学院学生会协办的国际法沙龙“名师面对面”之二——“国际法学人的法律人生”在武汉大学法学院模拟法庭隆重举行。本次活动有幸邀请到了清华大学法学院杨国华教授、邦信阳中建中汇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徐国建先生、欧文斯科宁公司亚太法务主管邬琳玲女士、北京大学法学院傅郁林教授、外交部条法司参赞孙劲先生和最高院第一巡回法庭主审法官高晓力女士等六位国际法领域的知名人士担任嘉宾。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冯果教授、法学院党委副书记黄丽女士以及国际法研究所副所长邓朝晖博士列席沙龙。本次沙龙由杨国华教授主持。
活动伊始,黄丽副书记介绍了各位主讲嘉宾,学生代表向嘉宾们献上鲜花。本次沙龙正式拉开帷幕。
线上线下,答题解惑
作为主持人,杨国华教授首先分享了自己对沙龙主题的理解:“今天,来自国际法学界的各位前辈是作为师兄师姐来跟你们进行对话、交流的,不是来给你们训诫的,这是我所理解的‘名师面对面’。所以,我们不仅想要听到今天台上嘉宾的观点,也想听到台下同学们的看法与见解。”为了实现这种双向互动式的交流,杨教授提出了一种新颖的交流方式——“微信面对面建群”。这种巧妙而新颖的方式引得阵阵欢呼与掌声,短短的几十秒内微信群便已爆满。
随后,沙龙围绕“国际法学人的法律人生”的主题展开。主持人委托同学们在微信群中分享了各位嘉宾的简历,使大家对各位嘉宾的法律人生有了初步了解。然后,杨教授采取了同学们线上提问、嘉宾们针对问题在现场进行答疑解惑和经验分享的方式进行交流互动。在接下来的十几分钟内,热闹的微信群被同学们各种各样的问题“刷屏”,台上的各位嘉宾分别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了解答和阐释。
首先,徐国建律师回顾了自己的求学历程与职业生涯。谈到职业选择,他说选择律师行业的初衷是为自己的学术研究提供经济支持,但在律师生涯中他也未曾放弃过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和追求。论及外语学习,他表示日语和法语是早年所学,德语是当年赴德国深造之需,而英语与德语使用最为广泛、对其工作研究十分重要。随后,本科学习英国文学专业的邬琳玲女士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非法律专业本科对于学法律不仅不会起到阻碍作用,反而有促进作用,正是因为当年英语专业的优势,她在国际法领域的学习研究才能更加灵活自如。谈到生活与工作的平衡,她肯定了自由掌控时间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否定当年做律师的艰辛,反而视它为一笔财富,认为自己从中受益良多。
接下来,傅郁林教授针对“为何法律专业学生就业率不高”这个问题,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颇为巧妙的阐述:“所有的法科毕业生是分母,优等的法科毕业生是分子,由于分母太大,所以就业率就低了。你们是分子,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傅教授的幽默使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紧接着傅教授提到第二个问题——“文史哲对法律工作有没有用处”。她认为,文史哲对于工作没有直接的作用,但是对人生十分有用,会提高人的情商,让人活得幸福。最后,傅教授针对女性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以及如何评判法学家的观点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傅教授条理清晰而接地气的回答令在场的每一位都首肯心折。
接下来,外交部条法司参赞孙劲先生对“外语对国际法是否重要”的问题给予了肯定的回答。他勉励武汉大学法学院学子要有国际眼光,把优秀的外语能力作为自身素质的基本要求,有朝一日用国际化的语言让中国自己的国际法走向世界。最后,最高院第一巡回法庭主审法官高晓力女士结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回答了“如何成为最高法院法官”和“对法官的素质要求有什么”两个问题,并建议大家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不断培养自己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生互动,济济一堂
在几位老师对同学们的部分提问进行回答并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以后,杨国华教授又挑选了两个问题组织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展开集体讨论。
第一个问题是法学院16级本科生马翔宇同学提出的“文史哲对工作有没有用”。对于这个问题,傅郁林老师认为,文史哲知识或许不会对一个人的工作有直接的作用和帮助,但它会影响一个人的视野、性格和价值观,从而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因此文史哲知识的积淀对人生很有用;高晓力老师认为,法律工作离不开语言表达。一份文书,哪怕仅仅只是一份记录,都可以从其质量上体现出一个人的语言水平和文学素养;徐国建老师谈到,做律师需要与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各异的人打交道,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会在这其中得到清楚的体现并影响他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所以文史哲知识对一名律师来说也非常的重要;邬琳玲老师认为法律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会接触到方方面面的事务,因此多样化的学科知识以及深厚的文化素养对于应对繁杂的事务非常有用;孙劲老师补充道,本科阶段是同学们唯一有时间有精力阅读长篇小说和大部头作品的阶段,希望大家好好珍惜这段时间。
主持人杨国华教授随后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杨教授认为,要回答是否有用这一问题,首先应该问,这个人从事的是什么工作,工作的内容决定了文史哲是否有用。法学院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会从事与法律相关的工作,都需要与人打交道,那么这样来看,文史哲知识对一个人应该有直接的作用,而不是如傅教授所言的间接作用。
随后,针对有同学提出的“担心日复一日枯燥乏味的工作内容会使自己对工作产生厌倦”的问题,六位老师坦言自己非常热爱工作,工作让他们感到快乐而充实。其中傅郁林教授鼓励同学们要大胆尝试,多多体验,找到自己真正擅长和喜爱的事情;高晓力法官说,作为一名法官,她每作出一份重要的判决,都会收获成就感和自豪感;孙劲参赞借自己在外交部的两次工作经历说明,作为一名外交部工作人员,代表国家形象、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让他收获到珍贵的荣誉感。
两个问题的讨论结束,同学们意犹未尽,于是,主持人杨国华教授便邀请各位在场嘉宾向在座同学们进一步分享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精要总结,升华体悟
嘉宾们的畅谈结束后,国际法所邓朝晖副所长进行了精彩的总结:第一,希望这些活跃在国际法舞台的国际法务精英在此为武大法学院学子展示国际法的魅力,从而有更多的学子选择国际法专业;第二,结识更多的国际法务人才,或从事教研工作,或从事涉外法务,或任职法官,去体会国际视野、天下胸怀,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最后,话筒交给了冯果院长。冯院长首先对百忙之中前来的嘉宾们表示感谢。他称赞这次的“名师面对面”真正做到了面对面人生感悟的交流与传授,名师答疑解惑,同学们如沐春风、豁然开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冯院长送给大家两句话,第一,“眼界决定高度”。要打开视野,不仅要向书中求真知,更要多与业界精英打交道,领悟何为法律人生的高度从而努力践行之。第二,“找到自己在工作中的价值,才能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一个法律人如果能够为自己所在的领域做出卓越的贡献,实乃人生的乐趣。最后,冯院长对大家提出了一点要求,希望大家成为有担当的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勇于担当,发光发热。
台上老师们侃侃而谈,台下同学们踊跃发声,微信群里,大家分享了此次沙龙的收获,表达了对各位名师不吝赐教的敬佩感激之情。各位前辈们对人生的感悟、对事业的追求、对国际法的热爱令在座的法学青年人眼界大开、受益匪浅;他们诙谐真诚的谈心、句句实在又字字珠玑的传授,让大家感受到国际法的魅力,激励着珞珈法律人坚定方向、放眼未来。我们相信将有更多的珞珈法学青年人找到属于自己的路,走向宽广的国际舞台;也期待国际法学精英再会武大法学院,为各位法学青年人指点迷津。
(文/蒙彬 夏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