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对外交流  >  学术沙龙  >  正文
对外交流
学术交流
国际法沙龙: 黄志雄——“网络战”与国际法上的使用武力问题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4-04-01 15:06阅读:

       2014年3月27日,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学术沙龙在323教室准时举行。国际公法教研室黄志雄教授做了题为“‘网络战’与国际法上的使用武力问题—《塔林手册》相关内容评析”的精彩讲座。


  黄志雄教授的报告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网络战”提出的背景、《塔林手册》的编纂和主要内容、《塔林手册》中的使用武力问题、对“网络战”和《塔林手册》等内容的评价、结语。


  首先,在介绍“网络战”的提出背景时。黄教授介绍了“网络战”问题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3-2000年)、第二阶段(2001-2006年)、第三阶段(2007年至今)。第一阶段是“网络战”概念的提出阶段;第二阶段“网络战”问题的研究由于9.11反恐趋于沉寂;第三阶段“网络战”问题由于爱沙尼亚遭受网络攻击事件和“震网”事件等再度成为热点问题。


  其次,黄教授介绍了《塔林手册》的编纂和主要内容。编纂方面,指出《塔林手册》是由20名西方国家战争法、军事法和网络技术专家成立的“国际专家组”历时三年多完成的,于2013年3月出版。内容方面,一是《塔林手册》以诉诸战争权和战时法规为中心;二是《塔林手册》编纂者称《塔林手册》有关规则是对现有法的确定。


  接着,黄教授就《塔林手册》有关使用武力问题进行了评述。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网络战”是否构成联合国宪章第2.4条所禁止的使用武力;“网络战”行使自卫权的的法律问题。在讨论第一个问题时,黄教授首先介绍了西方围绕第2.4条含义和范围形成的多派观点:“工具论”、“后果论”和“目的论”。接着指出,《塔林手册》主张的“规模和后果”标准实际上符合“后果论”的主张。黄教授指出,从今天国际关系的现实出发,将特定的网络攻击纳入第2.4条所禁止的“使用武力”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他同时指出,《塔林手册》所采用的“规模和后果”标准,具有不确定性,客观上难以判断。在讨论第二个问题时,黄教授首先讨论了联合国宪章第51条“武力攻击”的门槛,指出第51条中的“武力攻击”应当比第2.4条中的“使用武力”认定标准高。接着讨论了网络攻击是否以及何以构成“武力攻击”,指出西方学者多数支持构成“武力攻击”,只是在具体标准上有分歧。随后指出《塔林手册》采用了“规模和后果“标准。然后,黄教授对此作出质疑,认为这一标准不可避免其主观性和任意性。而且指出《塔林手册》对51条有扩大解释的倾向,体现为:针对非国家行为体的武力攻击主张也可以行使自卫权;主张“预防性自卫权”。


  接下来,黄教授对“网络战”和《塔林手册》等内容做了综合评价。在评价“网络战”问题时,黄教授提出:第一,欧美对网络战的讨论片面夸大甚至主观臆断网络攻击的威胁;第二,西方国家网络安全政策军事化色彩不断显露;第三,西方国际法学者的作用引人注目;第四,西方国家网络政策的制定强权政治和双重标准色彩浓厚;第五,“网络战”问题折射出某些大国“武力制网”的政策倾向。在评价《塔林手册》是“现有法的确定”还是“学者造法”时,黄教授指出:第一,《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d)项规定:“各国权威最高的公法学家学说”可以作为“确定法律原则的补助资料”;第二,《塔林手册》编纂者主张《塔林手册》提出的是习惯国际法规则;第三,至少就使用武力问题而言,《塔林手册》主张的其确立了习惯法规则,并不能令人信服;第四,《塔林手册》是西方国家企图为有关政策提供实在法意义上的“规则依据”的努力;第五,极力主张《塔林手册》确立的是习惯国际法规则,只不过是西方“话语强权”的体现。


  最后,在结语部分,黄教授指出:“网络战”不断升温和西方国家“武力制网”的军事化政策值得警惕;《塔林手册》有关使用武力和诉诸战争权的主张具有明显的“话语强权”色彩;网络安全政策的“去军事化”和构建和平、和谐的网络空间国际秩序是各国应当共同追求的目标。


  在提问环节,国际法研究所张庆麟教授、聂建强教授就西方国家对《塔林手册》的接受程度以及“网络战”能否独立于联合国确立新的规则体系等问题同黄志雄教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本场学术沙龙由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副所长聂建强教授主持。国际法所的曾令良、冯洁菡、石磊、肖军等老师和部分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本科生参加了本次沙龙。(撰稿人:武大国际法所研究生袁爱想)

 


国际法研究所办公室
 

2014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