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5日中午,“2022武大国际法讲坛”系列讲座第一讲(总第88讲)在武汉大学法学院323会议室举行。意大利乌尔比诺大学博士研究生、武汉大学人权研究院访问研究员李卓伦主讲“国际法第三世界方法视角下的欧美人权尽责立法:批判与优化”。讲座由助理研究员王超主持,李雪平教授、张万洪教授、张辉教授等数十位师生参加讲座。
讲座伊始,李卓伦博士针对话题涉及的学术背景作了简要介绍,从自由主义思潮背景下第三世界国家和欧美国家规制工商业行为观念的区别,到欧美国家反对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书为载体为跨国企业创设义务和《联合国工商业与人权指导原则》,指出第三世界国家和欧美之间人权尽责路径的区别。
李卓伦博士认为人权尽责是一种持续的人权风险识别与应对机制,并对欧美人权尽责立法的动机进行批判分析,指出欧美人权尽责立法动机并不单纯。同时,通过回顾英美国内法域外效力实践和南非种族隔离政策的历史后果,他指出我们应当辩证看待欧美国家以“人权”为名采取的各类措施的有效性及其产生的负外部性。此外,他还对《外国人侵权法》的选择性适用进行了批判,并指出这种选择性体现在可受理性判定和联邦政府干预的标准。
李卓伦博士对各国人权尽责立法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如依据法律义务的内容的区别,可以大致将欧美各国人权尽责立法区分为信息披露型立法和实质尽责性立法。对于域外效力的实现机制,他从供应链的角度作了深度解析。企业人权尽责立法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为:国内法直接要求本国大型企业履行人权尽责义务,大型企业则常常通过与供应商订立“契约型”供应商行为守则的方式,将人权尽责义务转化为供应商的合同义务。李卓伦博士同时指出,当前立法对供应链的规定较为宽泛,导致很多国家在实施立法时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将供应链涵盖范围片面扩大。由此,他认为,欧美立法中的保护主义倾向无法回应全球供应链治理的需求,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将通过供应链的传导性波及上下游企业。
李卓伦博士认为,国际法第三世界方法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结合,不仅能够解读欧美人权尽责立法的保护主义倾向、单边主义特征和霸权主义色彩,还能为优化人权尽责规范体系提供“包容式改进”的基本思路与主要方向。优化人权尽责规范体系,当务之急是加强实施人权尽责,从政府到行业再到企业,实施“工商业与人权国家行动计划”;培育尊重人权的企业文化和社会氛围。理论方面应当构建共同价值目标,凝聚第三世界力量,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还应当采用联合的方法,打破西方话语垄断,如女性主义方法、马克思主义国际法。制度层面,推动“工商业与人权条约”进程,确保第三世界国家有足够的话语权。倡导所有企业合理承担责任,以及确保供应商在程序方面获得申诉和救济的渠道。
在交流环节,张万洪老师赞扬了第三世界方法,并希望同学们克服失语,学习其他第三世界国家面对西方国家时的批判、思辨的方法,鼓励大家人权研究不要局限于单一学科,人权问题涉及法学的方方面面,通过多学科的学习才能全面掌握和理解人权问题。李雪平老师对发言人的研究做了肯定性点评,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需要深入思考的几个问题。张辉老师对中国在第三世界国家中的身份、地位和未来发展表达了看法。同学们踊跃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国家人权尽责立法单边域外适用是否涉及滥用市场地位问题、人权尽责立法中对国内外中小企业的适用是否有一致性等,李卓伦博士逐一对这些问题发表了个人观点,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持续两小时的讲座在活络、热烈的氛围中圆满落幕。
文:芦斌洋
图:魏飞
审核: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