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4日中午,“2021武大国际法讲坛”系列讲座第十讲(总第83讲)在武汉大学法学院323会议室举行。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超老师主讲“系统论下公众人物隐私权思考——以‘李云迪事件’为视角”。讲座由杨泽伟教授主持,李雪平教授、汤诤教授、漆彤教授、张辉教授、邹国勇副教授、彭芩萱副研究员等数十位师生参加。
讲座伊始,王超老师针对话题涉及的学术背景作了简要介绍,从系统论与网络法的关系逐步切入系统论下的隐私权问题,内容分为公众人物隐私权规则分析、法学争议、卢曼的社会系统论及其对公众人物隐私权问题影响和系统论在“李云迪事件”中的具体运用四个部分。
王超老师承认目前主要国家裁判都体现了对公众人物隐私权适当克减的思维,但又指出各国及欧洲人权法院对于如何克减、克减依据等存在分歧。同时,公众人物隐私权克减本身并非毫无争议。无论中外,都曾有学者提出较为尖锐的批评。王超老师认为,从法经济学角度来看,基于身份的人格权克减理论缺乏对社会整体福利的关注;而当中国对理论进行本土移植时,可能会面临更严重的水土不服。
王超老师认为,对于隐私权克减问题,可以跳出“身份”思维,从主体行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角度展开探索,此时卢曼的“社会系统论”将提供有效的理论供给。随后,王超老师从系统论形成的社会背景、理论特点、系统运行方式与表现等几个方面对系统论作了介绍,就“功能分化”、“沟通”、“指涉”、“二元符码”、“激扰”、“结构耦合”、“形式”与“分化”等系统论多个关键概念作了解释。以系统论审视人类社会,存在一个与文明发展并行的社会系统——公共信息系统,公共信息的真实、完整是这一系统功能实现的内在秩序条件。多个社会主体介入了这一系统的运行,包括政府、大众媒体或各行业人士等。大众媒体作为子系统从公共信息系统中分化出来,但它无法承担保障信息真实的功能,通过复制和传散信息,大众媒体在与其它系统的相互影响下,逐渐形成关于信息是否传散、如何传散的秩序,大众媒体最终在把握公众信息的“善”方面形成主导。公众人物同时介入其行业系统和公共信息系统。当其主动向公共信息系统投入“人设”信息时,即意味着公共信息系统会为了功能实现公开相关信息,以保证“人设”信息的真实完整。但除此之外的信息不应由他人主动介入并曝光。各系统的独立操作与相互渗透也意味着其它系统,如音乐、艺术等行业系统不应由于公共信息系统内部对“人设信息”完整性的追求而必然受影响,应由系统建立于其意义和功能而作出相应的纳入与排除,音乐是音乐,人设是人设。但政治系统并非音乐系统,其具有较强的包罗性,每个人都受其影响,因此其自身对于政治人物的隐私公开有独立的,不同于公共信息系统对“人设”信息公开秩序的要求。最后,王超老师认为,即使李云迪存在售卖人设的行为,且执法机关行为具有表面合法性,也不意味着执法行为就完全妥当,并从系统论角度提出了具体改进建议。
在问答环节,李雪平老师、邹国勇老师、杨泽伟老师及林宁同学、罗旷怡同学等分别提出了一系列问题,王超老师逐一对这些问题发表了个人观点,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总结环节,杨泽伟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点评,肯定了讲座效果,指出了系统论无论在国际法、网络法还是其它法学领域都有较高的适用价值,讲座提供了一种将系统论向法学领域延伸的思路。杨老师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学术讲座,通过对不同话题的学习以引发对国际法的深入思考。持续一个半小时的讲座在活络、热烈的氛围中圆满落幕。
供稿:王新宇
审核: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