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新闻动态
学术交流
美国康奈尔大学Helen Nissenbaum教授 应邀为国际法所师生做线上讲座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0-12-28 11:22阅读:

        12月24日上午,应武大国际法所邀请,美国著名隐私专家、隐私场景理论提出者Helen Nissenbaum教授线上讲座顺利举办,本次讲座主要面向武大师生,部分校外师生参与旁听,讲座由国际法所副所长聂建强教授主持,通过腾讯会议进行多国连线,并在哔哩哔哩平台同步直播,合计逾千人参与。

        讲座主题为“The Application of Contextual Integrity on the Legislative Policy of Data Governance”(场景一致性理论在数据监管立法政策中的应用)。Helen首先指出在“contextual integrity”(以下简称CI)理论下,隐私是一种“合理的数据流动(appropriate data flow)”,并进一步阐述了“合理数据流动”这一概念本身。接下来,Helen比较了CI和其它隐私理论的区别,并重点解释了“social domain”(社会领域)的概念。Helen指出CI通过调整social domain的规范(norms)体现其隐私保护功能。不同场景(contexts)的识别包括五个要素:信息主体、信息接收者、信息发送者、信息类型和传输原则。她用人脸识别、学生的成绩提供、谷歌对用户邮箱信息的利用等多个实例说明用户隐私何时被侵犯。Helen进而评价了欧美隐私法体系,认为尽管美国隐私权立法的部门化进路与CI理论非常兼容,合理期待(reasonable expectation)标准也与CI理论有关,但因部门立法过于陈旧,已经无法应对数字时代的挑战。CI理论与其他隐私理论之间的差别在于,比如,CI不谈论公共与私人空间的区分,也不强调以敏感/非敏感对数据进行分类的二分法(dichotomy);认为数据流动的合理性应评估五大要素,主体对个人数据的绝对控制是不合理的,即使主体同意,数据也未必可被他人利用;主宰信息流动的信息规范应当有道德价值“(morally worthy)”,不仅是为个体服务,也是为社会服务。由此,CI体现了与目的特定、同意原则等其它国际通行的个人信息保护原则的区别。Helen还对不同产业的数据实践,特别是结合当前的疫情行踪轨迹追踪软件对医疗行业的数据利用提出建议,Helen指出他们不必事事取得用户同意,但除了相关政府公共卫生机构,其数据不应向其他人提供。

        最后,Helen介绍了她目前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一是研究CI理论的政策与规则运用;二是从社会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角度探讨社会中存在的未知准则;最后还有与来自计算机科学界的优秀学者合作,研究如何在典型的系统中实现符合CI价值体系的隐私工程(privacy engineering)。在交流互动环节,与会听众就“隐私”、“信息”、“数据”等概念的区别、CI理论如何通过法律规则进行表达、CI理论下各国隐私文化的差异、CI如何应对技术全球化和社群隐私等问题展开了充分交流,气氛十分热烈。

        此次讲座取得了良好效果,Helen事后也表达了对于此次讲座和大家精彩交流的欣喜之情,在圣诞来临之际,Helen与讲座听众互致了节日祝福。

 

(撰稿:王超;图片提供:魏飞、王超,审核:吴林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