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新闻动态
学术交流
第三期珞珈国际法青年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0-12-17 15:15阅读:

        12月16日,第三期珞珈国际法青年学术沙龙在法学院323教室举行。此次活动邀请武汉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教研室讲师翟晗担任主讲人,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邹国勇副教授担任特邀点评人,由武汉大学网络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超博士主持。

第三期“珞珈国际法青年学术沙龙”现场

 

        翟晗老师报告的主题为“向联盟说不: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成员国‘宪法特质’教义及其现实意涵”。她以2020年5月德国联邦宪法法院(BverfG)与欧洲法院(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的争议为开篇,引出了报告的核心内容,总共分为四部分,首先是“欧盟成员国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现实回应”。在提出了一些目前被忽略的研究背景之后,她分析了成员国法院和共同体法院之间的冲突,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成员国宪法法院在关键案件中会根据本国宪法挑战共同体机构的行动,即“向欧盟说不”。其次是“欧洲一体化背景下的成员国‘宪法特质’(constitutional identity)”。她分析了“constitutional identity”一词的历史脉络,进一步指出了“宪法特质”教义的两个来源:一是2009年德国宪法法院在里斯本判决阐明的“宪法特质”教义,二是《欧盟条约》第4条第2款提到的成员国的国家身份(national identities)所具有的“暧昧”含义。再次是“超国家共同体的整合机制:从政治进程到公法框架”。她指出本部分实际上是一个历史制度的回溯,即二战后欧洲未来一体化的设想和路线以及《罗马公约》的宪法化,并阐述了欧盟一体化的基础,包括政治基础、价值基础、欧盟一体化和对抗一体化的判例史。最后是“共同体宪法秩序的内在冲突”。除了早年成员国对共同体法的反对外,她还从国际公法层面指出了条约“授权原则”的由来,并以意大利等国为例指出成员国宪法裁判对本国宪法秩序的教义由来。

主讲人 翟晗博士

 

        在自由讨论环节,参会人员针对“基本权利是否属于宪法特质的一部分”、 “德国战后的宪法研究和实践的转向”、“教义学是否只追求理论自洽”、“主权权能让渡”、“National identity概念”等问题踊跃讨论,学术交流氛围热烈。

自由讨论环节

 

        在点评环节,点评人邹国勇副教授指出在研究一个词语的时候需要结合其具体背景来理解。例如,关于“ identity ”一词在不同语言中的理解,从英文和德文角度翻译就会有些许的偏差。另外,他表示在看一些欧洲文件文献时,European Council 和Council of Europe两个词在国内翻译时会被混用,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机构。

点评人 邹国勇副教授

 

        最后,主持人王超博士总结了本次沙龙的内容并指出了此次沙龙的深层次意义,向主讲人翟晗老师和点评人邹国勇副教授以及每位到场的参会人员表达了衷心的感谢,感谢大家在备战期末考试阶段仍来支持本期沙龙活动,并鼓励大家踊跃报名珞珈国际法青年学术沙龙,亲身参与到学术思想交流中来。

 

撰稿:史岱汶

摄影:孙芸芸

审核: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