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新闻动态
学术交流
独立思考、法治信仰、勿忘初心 ——肖永平在武汉大学法学院2016年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6-06-19 09:44阅读:

各位亲爱的同学、尊敬的老师,还有兴奋的家长们:


  首先祝贺你们总算熬到毕业了!我之所以用这个“熬”字,因为大概只有这个字才能反映这些年来同学们的煎熬、老师们的无奈以及家长们的期待。两天前,我在越南河内参加亚洲国际法学会组织的学术会议,你们的同学王意顺联系我,希望我为法学院16届毕业纪念册写几句话。由于9年前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就是每年的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致辞尽量不要重复,所以我想了好半天。幸好我的任期马上到了,以后不必再为此费神!考虑到同学们毕业后有的要深造求学、有的要就业谋生、还有的要从政造福,我写下了三句话:书读多了别丢了思考、钱赚大了别失了信仰、官当高了别忘了初心。


  大家知道,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我今天就在这里再说一遍。


  一、书读多了别丢了思考


  记得在前年武汉大学组织的读书节的颁奖会上,我曾经说过:只有好读书、读好书,才能读书好!李晓红校长补充说:应该还有一个书好读。细细想来,书真的好读吗?我以为:只有独立思考的读者才能与作者对话;也只有独立思考的读者才能掌握问题的本末,了解事物的始终。正如《大学》所言:“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强调的也是这个道理。


  但是,请同学们注意:互联网时代正在侵蚀人们的读书习惯。而大多数中国人的教育观念是把读书视为儿童进入社会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手段,所以有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口号。其实,知识本身未必能够改变命运;真正能够改变命运的,是人们读书既久而习得的一种健全的人生态度。


  同学们,在你们求知的时候,学进来的东西如果没有与你原来的知识碰头,只能摆在那里,不发生“化学反应”,无法变成你自己的养料。人的胃能够处理各种食物,自动把它们分为营养和废料,再根据人体的需要,分别输送给不同的器官。读者需要动脑思考,吸收书本上的知识,为增长学问所用,这和胃的功能的原理是一样的。谈到“化学反映”,不仅对个体重要,对一个团体也同样重要。想必昨天很多同学都看了NBA总决赛第六场,骑士成功地将总决赛拖入抢七,到底是勇士还是骑士能够最终问鼎呢?到了这个级别的比赛,我看关键要看那个队的“化学反应”更好。


  光读书不思考,容易养成照搬书本教条的习惯。这种人如果是普通人,其言行固然可笑,顶多是个迂腐的书呆子,无伤大雅;但如果委以重任,后果就很可怕了。三国时期的马谡照搬兵书教条,导致街亭失守、自己被斩;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的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照搬苏联军事学院教科书,指挥红军与强敌打阵地战,使中国革命几乎遭受灭顶之灾。


  由此可见,读书与思考密不可分。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助于个人的进步和事业的发展。我们每个人应该牢记先贤的教导:既读且思、勤读善思、熟读精思。千万不要死读书、读死书,最后导致读书死!


  二、钱赚大了别失了信仰


  许多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也有不少人认为中国人信仰的是金钱,而易中天认为中国人“有信无仰”。事实上,虽然大多数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但并不意味着中国人没有信仰。因为信仰不一定与宗教有关,而一定与我们内心的充实和安定有关。


  简单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进程可以发现:头20多年,要解决人和物质之间的关系,所以“温饱”、“小康”、“翻两番”,全是物质概念;经过20多年的发展,当物质达到了一定程度,“和谐社会”就成了我们的目标;“和谐社会”不就是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吗?当历史进入到今天,中国人开始面临着如何解决个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关系。正如白岩松所言:“富裕之后,你总该信一些什么,比如真诚,比如友情,比如适可而止,比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有让自己安宁,也让周围的人被感染,才能幸福。”


  而今天的中国,已经开启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也开启了法治信仰的新时代。作为院长,我当然希望我们法学院的每一名毕业生心存法治信仰,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去迎接各种艰难险阻,化解各种矛盾挑战。


  因为法治信仰的意义于国重要,于民同样重要。综观中外历史,君主的英明、军队的强大、疆土的广博,可能造就国家一时繁荣强盛的盛世景象,却大都未能在自由、平等、公正方面,给予社会个体持久有效的保障。对个人而言,法治是自由、平等、公正的避风港,是秩序与正义的守护神。因为国王的权杖老百姓够不着,士兵的武器普通人拿不到,只有法律才是保护公民权利最现实、最直接、最有力的武器!


  但法治不是立在广场上的雕塑,也不是摆在柜子里的花瓶。只有被信仰,法律才有尊严、权威和生命力,才能在人们心里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正如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所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就形同虚设。”


  但何为信仰?能被证实的东西,都是知识,接受知识不叫信仰,那是理性。信仰针对的是看不见、摸不着、还没有实现甚至根本无法证实的东西,信仰只能凭着一种内心的激情去把握和确认。因此,信仰本质上是一种“偏见”,只不过这种“偏见”超越现实的具体情景,带有稳定的价值判断和强大的自我说服功能。


  又怎样在我国建立法治信仰呢?只有坚守对法治的乐观,就是坚信法治的好处,就是相信法治一定会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才能逐步达成。如果每个人,尤其是我们法学院的毕业生,都自觉且真诚地抱有这种乐观,法治在中国的发展便有了意识和观念基础,法治信仰才会慢慢地形成和普及。可以说,当你选择了法律专业,法治信仰就成为你最基本的义务。


  三、官当高了别忘了初心


  毋庸讳言,未来中国法治建设需要更多法律人走上为官之道。武汉大学最近把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领袖人才和国家脊梁”,看看法学院的杰出校友墙,其首选标准也是“高官”。我想提醒你们的是:当官是一种高风险职业,你要清楚自己能否HOLD住。对此,有两点很重要:


  第一,勿忘初心,方得始终。所谓初心,就是最初时候人的本心。一个党员干部的不忘初心,就是不忘自己的入党誓言、不忘党的宗旨、不忘本。而要守住初心,就要不断强化理想信念,筑牢思想防线,加强党性修养,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要守住初心,就要牢记党的宗旨,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始终站稳人民立场;要守住初心,就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不断消除思想上的污垢;要守住初心,就要坚持慎初、慎微、慎独,大事小事不苟且,时时处处不放纵,不存侥幸之心,不生非分之念,以克勤克俭的态度善始善终,谱写洁白高尚的人生篇章。


  第二,不失人性,才保党性。前段时间,一条法院院长“论党性不论人性”的帖子在微博热传。据说该院长还是某知名大学法学院的毕业生。关于党性与人性的关系,到底是本与末,还是源和流,是并生互促,还是基础与升华?我没有什么研究,在此不敢妄加断言。


  但我以为,党员干部也是人,不能脱离人性谈党性。因为人作为生物存在、万物之灵,同样具有其生物本能、人性本能。而本能是内存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东西。共产党人经常宣称,“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做成的”,但并不是天生就是特殊材料做成的。作为一名党员,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党员。我们讲人性也好,讲党性也罢,必须认知和了解人性中内在的本能,比如生存本能、善恶本能、自我实现的本能等等。只有正视、承认、尊重这些人性中的本能,才能始终坚持党性、不断纯洁党性。所以我说:不失人性,才保党性。


  同学们,“独立思考、法治信仰、勿忘初心”,这就是我对你们的临别赠言。